周勝強和團隊成員在機器人工作室進行科研攻關。(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長沙12月22日電(記者高文成 陳文廣)在湖南中部的邵東縣,鉗子、扳手等小五金產業頗具規模,卻一直被貼著“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標簽,而周勝強希望依靠機器人改變這種狀況。
邵東的五金產業起步早,現在有數千家五金工具生產和經營企業,僅扳手、鉗子、錘子的年生產能力就達到3億套件,年產值超20億元。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因為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靠手藝,邵東的五金企業與國際同行相比競爭力不足。
應用機器人技術和3D打印技術打造的五金工具產品智能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周勝強出生在邵東農村,雖然大學專業是公共管理,可他從小就喜歡拆裝小電器,機器人一直是心底的愛好。他為此自學機器人知識,又到相關研究院強化技能,畢業后帶著幾個朋友在深圳從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起步,逐漸創辦起了機器人研發公司。
“一提到邵東貨,很多人就想到劣質、低價。”這句話一直壓在周勝強的心頭。2016年,邵東縣領導到深圳招商引資時,熱情地邀請他回鄉創業。
政府大力幫助他把企業落戶邵東,還提供裝修補貼和科研經費支持。周勝強感動于家鄉人的行動力,“2017年3月公司場地還是毛坯,6月時就已經裝修一新可以開展工作了”。
“行業的痛點就是商機?!敝軇購娬f,“邵東的五金產業科技含量低,那就幫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蓖蹴樀碌钠髽I就是周勝強的嘗試。
55歲的王順德在五金行業已經打拼30多年,兒女一代提出來要引進科技的力量,與周勝強的機器人公司進行合作。王順德雖認為“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可起初并未完全信服。
于是,王順德出了一個五金行業的難題:鉗子手柄膠套的安裝。長期以來,靠手工安裝膠套容易造成一高一低,影響了成品率和產品質量。
在技術攻關過程中,因為溫度、濕度、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等多種要素影響膠水效果,機器人安裝膠套所用的膠水配方成了難題。在中科院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周勝強和團隊試驗了上千種配方,耗時近3個月才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
周勝強在機器人工作室檢查設備。(受訪者供圖)
隨著研究的深入,周勝強和團隊發現,更大的難點在于機器人及自動設備的重復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設計。他們深入車間一線同普通工人一起共事5個月,從完全的門外漢到逐步了解工藝,然后不斷修正研發方案。
從膠套開始,機器人的力量使傳統五金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得到了明顯提升,王順德的企業又委托周勝強團隊應用機器人技術和3D打印技術來打造五金工具產品的全過程智能生產線。
如今,周勝強的企業已經擁有幾十項專利。他說:“我們將努力幫助邵東企業由原來的技術輸入方升級為技術輸出方?!?/span>
“如今的邵東縣更加注重產業的智能化升級。”邵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鄧星照說,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快速加工中心、3D打印服務中心、博士工作站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邵東相繼建成,邵東全縣6萬家民營企業依靠“智造”力量,正在跑出新時代邵東發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