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創業者都想做那個最先飛起來的豬。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概念寬泛的背景下,只要是能模擬人類意識和思維的東西統統都能與之掛鉤,于是人工智能徹底變成了什么都能往里裝的筐。有高大上引領潮流的,比如人工智能醫療、人工智能駕駛、人工智能理財等等,但更多的則是不務正業,“非常規”的活動。
人工智能干過的最高調的閑事莫過于阿爾法狗與李世石的對戰,那一場“人機大戰”,轟轟烈烈地上演了一周,賺足了眼球。不可否認,那一場對戰,確實讓人工智能名聲大噪,也確實為圍棋的推廣開辟了新路徑,但那又怎樣呢,會下圍棋的人工智能很有用嗎?沒有吧,除了能陪你消遣一下時間。但對比下面的事情,這可能已經算是比較正經的了。

前不久,Youth Laboratories辦了個人工智能參與的選美活動叫做Beauty AI,梳理下整個過程,你會發現這是個從動機、過程到結果都很奇葩的項目。用人工智能選美真的好嗎?它到底有什么意義呢?還是說以后連整容都要按機器人的標準來呢?
選美評委天天看照片也是枯燥,但人類還是給了人工智能放松的機會:玩游戲。這其實是谷歌收購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 Mind開發的一個項目,里面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自己學習如何玩游戲,還能打出很高的分數。這套系統可以學習49款經典像素游戲,比如《吃豆人》《彈珠臺》,還可以學《星際爭霸》這類比較復雜的游戲。據說,Deep Mind希望通過研發能自學打游戲的人工智能,最后能讓人工智能可以自學其他事情。

讓人工智能選美、玩游戲雖算不上高大上,但還是能夠理解的,但有些就真的是讓人一頭霧水了,比如揀黃瓜。日本的一名技術人員開發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統,用來給黃瓜分門別類。這位開發者的父母以種黃瓜為生,但是為了給種出來的黃瓜定品級是十分麻煩的一件事,費時費力,而且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所以說,人工智能可以不用那么高大上,只要能回家拿它孝敬父母。
人工智能有時也能干點藝術家的活,比如說修圖。今年來自俄羅斯的圖像編輯應用Prisma紅遍全球,之所以這么紅,除了它的藝術風格很獨特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里面用上了人工智能技術。Prisma的人工智能首先學習了一些經典的繪畫作品,提取出作品中隱藏的特征,然后把這些特征用到上傳的圖片上。當圖像編輯加上人工智能,效果十分驚人:只要幾十秒就能出一幅油畫作品了,就是有時會因為過載而要你重新上傳。

除了以上這些,現在的人工智能在文字方面也有點厲害,可以寫軟文,據說將來還可以寫小說。這是由某游戲媒體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號稱可以為游戲寫宣傳文案。但人工智能寫的文章真的能看嗎?寫的怎么樣不好說,但如果寫模式化的宣傳軟文也叫人工智能,那2004年出現的藏頭詩生成器應該也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