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打破“三角困境” 引爆制造業發展新機遇
當前,網絡化、數字化變革大大提高了工業的經濟性。互聯網擴大定制化的市場,數字化保證了定制化生產的交貨期,而信息集成和CPS則解決了定制化的生產組織問題。但工業的互聯網化,也在另一個方面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滿足定制”變成了制造業的“三角困境”。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全面進入“中國制造2025”的新時代,在新型工業轉型變革中,將實現實體與虛擬網絡世界的融合。那么,“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三角困境”該如何打破?
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只能制造產業體系,這個體系背后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對于中國而言,2016年是去產能的一年,“中國制造2025”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工業4.0”則成為我國打破制造業“三角困境”的關鍵所在。對其關鍵性的理解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工業4.0”為我國制造業注入了更多新元素。2016年7月,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的公示,展示了我國政府推進中德兩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務實合作和引入制造業先進經驗的決心。
在首批示范項目中,主要有華為SAP智能制造聯合解決方案試點示范、寶鋼與西門子聯合探索鋼鐵行業工業4.0試點示范、百度寶馬高度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及運營試點示范等項目。此前,工信部還曾在全國推出過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對于試點示范項目的價值,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張延川曾表示,國家工信部搞這些示范項目是想做一些樣板、典范,讓其他企業看到后去學習效仿。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推出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因為有了德方合作伙伴的深度介入,無疑將增添更多的“德國工業4.0”的元素。
其次,“工業4.0”讓生產靈活性的挑戰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機遇,從智能化入手突破制造業“三角困境”。“工業4.0”將現有的自動化技術通過與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相融合來解決柔性化生產問題。
“工業4.0”時代的智能制造就是讓“個性化”和“規模化”這兩個在工業生產中相互矛盾的概念相互融合的生產方式,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讓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更加緊密聯系、高效協作,使得個性化產品能夠以高效率的批量化方式生產。所以,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在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的同時,能夠實現較低的生產成本和較短的交貨期,以顧客愿意支付的價位并以能獲得一定利潤的成本,來高效率地進行產品定制,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要,從而破解“三角困境”,實現消費者、經銷商和制造商等多方的“滿意”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