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預計該集團的自動化業務表現將顯著回升。
在4月1日舉辦的2025年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董事會成員、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首席執行官奈柯(Cedrik Neike)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就西門子數字化戰略、人工智能(AI)應用和自動化業務下滑等話題作出回應。
“過去三年,西門子的工業自動化業務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但隨后增速放緩。”
奈柯對界面新聞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供應鏈危機期間,客戶因擔心缺貨而大量囤積產品,導致目前客戶和分銷渠道庫存積壓。
“庫存過剩疊加經濟疲軟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挑戰。”他說。
2024財年,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的訂單量同比減少12%至170.23億歐元(約合1338.82億元人民幣),營收下降10%、利潤下降28%。西門子稱,訂單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為,全球需求疲軟導致自動化業務訂單量大幅下降,軟件業務訂單增加部分抵消了這一下降。
“自動化業務的收入大幅下降,其中利潤較高的工廠自動化業務的下降幅度最大。”西門子在財報中指出,自動化業務因產能利用率下降和收入組合不佳,導致了數字工業集團利潤和盈利能力下降。
奈柯在4月1日表示,目前西門子看到中國市場逐步向好,并預期未來工業自動化業務會顯著回升。
“這是因為隨著中國、德國乃至七國集團(G7)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加劇,工廠勞動力將持續減少。”奈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提升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能源效率,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深化自動化。
“由此,我對未來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奈柯明確,從“規模擴張”轉向“智能升級”,而這一轉型的核心正是自動化。
西門子中國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數字化工業集團總經理王海濱也提出,回顧西門子過去三四十年的業務發展,工業的增長主要依靠產能擴張。未來產能擴張的幅度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大,取而代之的將是工廠內部的能力提升,以及轉向AI應用、人才技能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西門子是總部位于德國的工業巨頭,業務涉及工業、基礎設施、交通和醫療等領域,自21世紀初開啟數字化轉型,致力于成為專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科技公司。
目前,西門子集團主要由數字化工業(DI)、智能基礎設施(SI)和交通(Mobility)業務構成,持有西門子醫療超70%的股權。
在2025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西門子展示了其在工業AI、軟件定義的自動化及數字孿生技術方面的最新進展。
其中,西門子聯手微軟在Azure平臺上共同開發首個基于行業特定數據的工業基礎模型(IFM)。IFM將能夠處理和語義理解包括三維模型、二維圖紙、工業數據與技術規范在內的多維工業信息,進而生成基于數據的智能建議。
“通用大語言模型在處理通用互聯網數據時能夠表現十分出色,比如適合智能語音應答系統(IVR)、翻譯以及法律咨詢等場景。”奈柯對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但面對工業數據時,基于通用數據訓練的大語言模型就會遇到瓶頸,因為工業數據往往具有獨特性。它可能是三維設計數據、時間序列數據等形式,通常稱之為“模態”。
“在工業領域,大語言模型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是IFM,這意味著這些模型將基于特定的工業數據進行訓練。”奈柯說,語言模型已經在通用環境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并且將在工業網絡環境中繼續發展和進步。在歐洲,一場革命即將到來,最關鍵的在于用于訓練的工業數據。
——信息來自: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