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以“共贏行業智能化”為主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2024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華為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創的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正式啟動,三方以打造具身智能行業創新解決方案為牽引,推動具身智能在產線上解決更多難題。
深圳市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委員、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練聰,華為高級副總裁、政務一網通軍團CEO楊瑞凱,華為云中國區副總裁劉少華,深圳市寶安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鄔洪,華為云賦能云總經理陳玙,華為云深圳產業發展與賦能云總經理劉宇鵬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具身智能將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
具身智能的概念可追溯至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里程碑式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隨著技術的演進,尤其是傳感器技術、機器人技術、深度學習以及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具身智能逐漸成為可能,具身智能技術的出現,預示著人工智能將不再局限于虛擬空間的數據處理,而是能夠深入物理世界,推動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家庭服務等多個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業界認為,具身智能將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特別是在未來智能工廠中,發展空間值得期待。從國家層面看,《“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陸續出臺,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從市場表現看,當前不少企業紛紛布局大模型+具身智能賦能的機器人業務,引領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今年7月發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重點圍繞具身智能、類腦智能、智能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前沿技術攻堅突破”,將具身智能發展首次提到了全新高度。
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擁有超過2200家人工智能企業。2024年上半年,深圳機器人產業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長10.2%,相關企業數量達3899家。其中,核心企業607家,上市企業3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家,產業發展基礎雄厚。
此次,華為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三方聯合,將有助于資源有效匯集以及良好生態的構建,聯合共創的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將共同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在深圳乃至全球的發展,為深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打造全球領先的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
據悉,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致力于瞄準國際前沿技術,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以產業示范應用場景為牽引,開展技術攻關和聯合創新,為研發成果及產業化技術搭建創新樞紐,打造全球領先的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在“云上躍遷,AI重塑千行萬業”主題演講中介紹了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工業柔性裝配制造的先進實踐。
具身智能是工業界迫切需要攻克的場景,同時是典型的需要多尺寸模型組合的場景。傳統的工業自動化,難以滿足低成本下高精密、高柔性的要求。華為聯合多類機器人廠商伙伴,經過數月的技術聯合攻關,探索實現了具身智能大-小模型結合方案,并與深圳市寶安 · 前海合作共創,成立了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通過云側智能和端側智能協同,極大降低端側設計的復雜度,大幅提升具身智能在工業場景的泛化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例如,通過端云智能的結合,雙方在創新中心已經實現了把機械臂的操作精度從毫米級提升到百微米,實現剛性零部件的動態插裝成功率達到99.99%。
而后續,創新中心還將在“研”“孵”“用”等多個方面構建產業生態,通過科技攻關,加大技術革命性突破,擴大行業影響力;同時打造并開放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應用場景,促進技術落地與商業化,推動產業要素聯合創新;面向集成開發企業與應用制造企業,開展企業賦能、生態匯聚、人才培養、品牌建設、聯合創新等五項工作,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通過供需方協同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及華為的共同努力下,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將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有力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促進產業要素的集聚與優化配置,為全球智能化進程貢獻中國力量。
——信息來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