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郭臺銘允諾不裁員,“鴻海在中國的百萬員工未來不會減少”,但其發言傳遞的多種信號可沒有這么溫情:
面對機器人崛起,郭臺銘稱將協助基層勞工轉型,升級為技術工——如果普工轉型不成功呢?
在出席中國貴陽數博會開幕式時,郭臺銘引用英國牛津大學分析,稱未來20年內,人類的工作將有47%,會被機器取代,而中國有許多農民工勢必要轉業升級,就需要有配套措施。
郭臺銘還指出,現在已有部分廠房采取關燈生產,成為無人工廠,——不用發工資,不用擔心機器人出現心理問題,效率又更高,富士康真能拒絕這種誘惑?
人和機器人搶工作大戰打響
如果沒記錯,前段時間有傳言稱,富士康正醞釀30萬機器人取代人工工作。
鴻海自有品牌端看“Foxbot”的幕后操刀者、鴻超準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負責人、鴻富錦精密工業副總經理戴家鵬透露,鴻海的機器人生產中心──山西晉城廠,已成為中國最大機器人制造基地,甚至比歐洲大廠艾波比的上海廠規模還大,一年有至少上萬臺機器人的產出量。

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工作搶奪大戰已經開始,富士康并不是揮起屠刀第一人。
以江蘇昆山為例,其是中國電子產品制造中心之一,昆山政府調查發現,多達600家企業已經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引入機器工人。昆山共有4800家臺灣企業,占其GDP的60%以上。如果自動化計劃進展順利,可能迫使250萬人失業。
30萬VS250萬,輿論壓力能迫使富士康承諾明年不裁員,但誰又能保證后年不裁員、大后年不裁員?
從當事者和政府的角度來衡量機器人取代人,絕對不是好事,下崗就意味著巨大的社會包袱和隨時可能爆發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工作更不好找。
但對富士康來說,這條戰略是絕對正確的,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用工荒逐漸到來,用機器人無疑會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還能順便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即使富士康不這么做,未來也會有其他公司這樣做,背后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