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大會暨第三屆張江機器人全球生態峰會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舉行。人形機器人,這一世界矚目的產業“核爆點”,再次引發關注。
上海如何把握這一機遇?
12款人形機器人4款來自浦東
體重85公斤,高178厘米,雙手有著毫米級的運動控制能力。“我們這款最新的人形機器人開普勒先行者K1最快今年9月量產上市,可以搬運30公斤的物體,全球意向訂單已達數百臺。”開普勒機器人首席執行官胡德波在展臺現場介紹。
去年國內發布了12款人形機器人,其中4款出自上海浦東新區。據中國電子學會估計,2023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839億元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中占比達到53%。“浦東新區去年的機器人產業規模已超200億元。”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李慧介紹。
張江機器人谷產業負責人王濤介紹,目前機器人谷已入駐80余家機器人賽道企業、機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空間規劃布局上,將先期啟動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空間載體,聚焦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的孵化創新、功能平臺搭建及應用場景展示,同步延展推進5平方公里產業生態空間建設。
機器人技術集大成者和制高點
“中國機器人快速發展臨界點已經到來,未來機器人會帶領中國制造模式的變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丁漢說。
人形機器人涉及機械、電氣、材料、傳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因此被國際上公認為機器人技術的集大成者和制高點。
對于發展人形機器人,丁漢建議,加強戰略布局,我國在人形機器人的高機動本體設計、高爆發驅動關節、運動平衡控制等前沿技術方面亟待突破,建議開展該方向的重點研究;加強軟件硬件協同生態建設,打造新型產業鏈,將人形機器人涉及的硬件產業鏈與軟件產業鏈融合,實現增量生長;布局倫理研究,規避潛在風險,特別關注國家安全、隱私侵犯、道德挑戰等領域的潛在風險,提前謀劃做好應對措施。
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運行
大會現場,全球首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OpenLoong”正式運行,成為上海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建設的關鍵“拼圖”。
“我們希望通過開源社區匯聚各方力量,加強共性技術攻關,以降低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門檻。”全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介紹,即將在張江啟用可容納100個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的場地,到2027年可以滿足1000個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在大會上介紹,上海將重點圍繞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等重要方向,發揮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配套完整優勢,推動行業間的跨領域合作,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攻關;將集聚市、區優勢資源,加大示范應用拓展,開放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將加快創新生態培育,持續提升創新中心、開源社區等服務能級,打造全球開發協作網絡,帶動上海人形機器人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信息來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