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最近很活躍。
幾天前,先是小米汽車的諜照陸續曝光。有博主拍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昌吉快速路上,一共有四輛帶著偽裝的小米汽車正在做路測。隨后,包括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和順為資本投資合伙人胡崢楠在內的多名小米高管又陸續出現在新疆,被認為是親自督戰小米汽車的夏季測試。
兩天后,胡崢楠甚至還主動披露了小米汽車產品的能耗表現:“今天被工程師們惡搞,晚上八點扔了臺表顯剩余續航152公里的電車,要我帶三個壯漢回85公里外的目的地,環境溫度37度……簡直小看我的黃金右腳,直接踩條直線給你們,到目的地后剩余里程顯示還有90公里,干出8.8度電的能耗......”
這和小米過去對于“造車”三緘其口的態度完全不同——外界則一直盛傳,“小米汽車,就快了”。
果不其然。8月23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集團已經獲得發改委的批準,可生產電動汽車,這意味著小米完成了“造車”路途上的重要一步。
品駕曾介紹過,過去幾年來,資質是新造車企業必須過的第一關,從2016年發改委批復北汽新能源為第一家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以來,發改委陸續批復了一批獨立申請資質的企業,此外,代工生產或者收購有資質的企業,也在政策允許范圍。但后續這一政策在去年年初因行業產能整體規劃等原因有所收緊。
去年年初,國家層面明確了對代工方式的管理。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對進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開展委托生產試點工作,委托企業的條件與受托企業的條件都是通過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且具備與委托生產產品同類生產資質。這意味著,沒有生產資質的品牌不能找其他工廠代工,而造車企業也需要拿到發改委和工信部的雙資質,才能真正走上造車之路。
消息顯示,小米汽車是自2017年底以來第四個獲得發改委批準的造車項目,發改委在本月早些時候批準了小米生產電動汽車的申請。
但工信部目前尚未披露小米汽車相關的信息。
工信部負責評估新汽車制造商和車型的技術和安全要求。一般來說,工信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包括具體的產品,是車型上市前的最后一步認證工作。小米曾宣布在2024上半年量產首批汽車,所以在產品真正上市前拿到工信部的雙認證,是后續關鍵的第二步。
在本次曝光之前,小米一度非常低調——過去兩年以來,小米傾向于默默做事,鮮有發聲。雖然雷軍也會出現在各大知名的車展,但一般并不會主動披露小米汽車相關的進展。與此同時,小米對于供應商的保密工作管理也非常嚴格。
8月14日,雷軍在一年一度的年度演講“成長”中,回顧了一路以來的創業經驗。他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成敗得失都不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難題都將在成長中找到答案。但正是在這場幾乎是小米公司最重要的“成長”宣講活動上,雷軍也并未分享“造車”相關的話題。
據品駕了解,這幾乎已經成為了行業內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真正拿到資質之前,務必保持低調潛行。”
在小米之前,華為內部兩次簽發“不造車”的文件。今年3月3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已在華為內部再次發文稱未來5年不造車。品駕此前有過報道,傳言稱也是因政策對資質收緊,華為必須以正視聽。
百度最近在是否主導“造車”的問題上也后退一步,與吉利控股集團聯手打造了一個新的品牌“極越”,相比集度,百度降低所占股比。極越由吉利主導,而百度和集度,更多以“技術合伙”的方式,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文心一言等AI技術能力,賦能極越。
這樣就可以理解,華為和百度,連同小米,過去在造車話題上的態度,為何都來過180度的大轉彎。
一定程度上,這也與目前汽車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有關。今年年初開始,車企開啟了降價潮,競爭加劇。同時,雖然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在增加,但是車企的利潤并沒有顯著增長。國家對于行業,產能和品牌數量整體的管控,也是在對汽車制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鼓勵。
而恰巧這時候獲得資質,也被認為,小米汽車所擁有的市場潛力。
小米汽車的進度正在加快。小米公司已在北京完成了年產20萬輛電動車的工廠設施建設。同時,已經開啟工廠相關的員工招聘工作。
今日,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登記備案“xiaomiev.com”網站域名也被曝光。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法定代表人為雷軍,注冊資本10億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技術開發、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技術研發、道路機動車輛生產等,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持股。
推薦閱讀:英媒:高端芯片成人工智能競賽關鍵 http://www.are-expo.com/cn/show.php?itemid=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