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外部環境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對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企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而受訪的江蘇45家民營“冠軍企業”,普遍反映今年依然“產銷兩旺”。
本報調研組特聘專家,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石奇教授認為,“冠軍企業”之所以“不論環境如何,我自笑傲江湖”,主要得益于其通過深度創新掌控了“紅海搏殺”制高點。
失去創新,只能“等死”
如何在競爭已趨白熱化的市場“紅海”中殺出一條生路?“創新,不一定能活;但失去創新,只能‘等死’!”這是多家受訪企業負責人的共同回答。
——不創新,只能“低價血拼”。
“今年公司銷售收入有望突破19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0%,實現外資出口4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超10億元,納稅額居常熟本土企業第一。”2018年度收官之際,常熟市龍騰特種鋼有限公司發布喜訊。
總結過去,部署未來,創新是“龍騰特鋼”不變的主題。董事長季丙元自信地告訴記者,在25年的發展中,“龍騰特鋼”始終圍繞五個“最”——“產品質量做到最好、市場份額做到最高、成本控制做到最優、營銷服務做到最佳、合作關系做到最順”,以超前意識求新求變。早在10年前,“龍騰特鋼”就堅持調整結構、優化產品,每年研發3到5個新產品。今年,公司還特別成立“創新提升辦”,設立每年超1000萬元的獎勵基金,發動全員參與品質品牌提升、行業技術提升及科技創新提升三大項目。
目前,“龍騰特鋼”生產的造船用鋼、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熱軋熱鍛鋼球三大系列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都在60%以上,高端耐磨球銷量居全球第二位。“如果生產‘大路貨’,只能靠低價血拼,我們這樣的企業可能早就死了。”季丙元說。
——不創新,企業的發展就“受制于人”。
生產工裝夾具起家的蘇州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轉向智能化裝備研發和集成應用后,迅速成長為江蘇智能制造領域的“領頭雁”。公司副總裁楊愉強介紹,過去,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來自國外,對方交貨常常不及時,企業發展“受制于人”。2015年,他們下決心成立了子公司“靈猴”,自主研發出關鍵零部件,企業發展隨之駛入快車道。
——不創新,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無從談起。
位于徐州的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圍繞太陽能電池板的核心材料“硅”,獨創出具有“中能特色”的“GCL多晶硅生產法”,產品能耗、生產成本及產品質量均達到國際最精尖水平。企業由此成長為全球單體最大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制造商,這一創新也促進了整個光伏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
因占據產業鏈主導地位,“中能硅業”廠區周邊迅速集聚上下游多家企業,帶動當地產業集群的形成。“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找準重心、保持恒心,在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上有所作為。”公司總經理李力坦言,如果沒有技術上的創新突破,這一切將無從談起。
“紅海搏殺”,各顯神通
怎樣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紅海搏殺”中勝出?記者發現,“冠軍企業”的創新方式各具特色,各顯神通。
——跟“巨無霸”比拼研發速度。
一種用于彩色光刻膠上的光引發劑,生產技術曾經長期被一家“國際巨頭”壟斷。而沒有該產品,將影響新一代平板顯示器的生產。10年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常州強力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舉打破了國際專利封鎖。
“想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就不要懼怕‘巨無霸’。”公司創始人錢曉春說,“我們曾和‘國際巨頭’同時研發一種新型光引發劑,結果,我們贏了。大公司一個項目的研發審批往往要耗費數月,而我們當時還是小企業,今天與客戶談了項目,明天就可以開始干!”掌握了核心技術之后,“強力新材”迅速將新型光引發劑產品打向國際市場。目前,其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近50%,居世界第一。
——自主研發與生產線收購相結合。
一片看似普通的光學玻璃,貼上一張膜后,瞬間變身為平板顯示器。這張神奇的膜,就是張家港康得新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創新產品。這家2013年才投產的企業,2017年銷售額已接近70億元,2018年繼續保持較高增長。
公司總裁邵振江介紹,企業在自主創新的同時,堅持全球整合資源,通過收購一條臺灣企業的生產線,獲得進入光學膜行業的較高起點。此后,企業又從標準化產品研發生產向基礎性研發和向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兩端延伸。目前公司在全球有9大研發中心,組建了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營銷網絡,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唯一全產業鏈的光學膜領軍企業。
——“產學研一體化”聯合攻關。
位于揚中市新壩鎮的民營企業大全集團,連續兩年登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領獎臺——2017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8年,大全集團又“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團執行總裁葛飛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大全集團就與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團隊等緊密合作,瞄準產業急需的前沿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把用戶的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結合到一起,最終轉化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本報調研組特聘專家、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表示,“產學研一體化”說了很多年, 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企業應勇當“一體化”中的主角,拿出誠意,并以極強的執行力,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市場暢銷品。
“第一資源”,最大短板
人才是“第一資源”。調研中,“冠軍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映,由于企業發展較好,他們是政府眼中的“香餑餑”,幾乎沒有遇到“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困擾,最大的煩惱是“如何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
人才之于創新的意義,毋庸置疑。
今年5月8日,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領域首家A股上市公司。
從白手起家到企業上市,僅僅經歷6年時光。公司董事長李占江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創立“越博動力”時,國內專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的規模企業幾乎沒有。“是人才集聚的力量,讓我們的創新之路最終‘柳暗花明’!”李占江說。
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是中國生物制藥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首席運營官周勤偉介紹,企業擁有900多名員工,其中博士、碩士人數占總人數的1/3以上,海外歸國專家達80多位。
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應商。“我們賣的是‘科學家的大腦’。公司員工中,海外歸國人才占比8%,在南京同等規模企業中比例最高。”“金斯瑞”生命科學事業群總裁柳振宇驕傲地說。
但對大部分企業而言,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并不容易。
法爾勝泓昇集團副總裁劉禮華坦言,盡管“法爾勝”在鋼絲繩領域已掌握全球產業話語權,但因地處江陰,很多頂尖人才不想來“縣城”。
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地鐵最大的中央空調供應商,其中央空調行業末端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建有國內等級最高的環境控制研發基地,擁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還在日本大阪設立了研究所。“目前對企業來說,最大的壓力是人才問題!”公司董事長蔣立表示,招聘高端人才困難不少。“這不僅僅是待遇問題,還需解決子女上學等難題,而這些是企業無力承諾的。”
多位“冠軍企業”負責人表示,上升到城市乃至區域層面的人才爭奪,光靠企業內部激勵機制是無法解決的,建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更加人性化、柔性化的人才政策。